2012-02-21

奢侈動車背后的福禍

站在歷史上的今天看待奢侈動車
作者:劉遠舉(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項目研究員)
來源:東方早報

  隨著《新世紀》周刊的報道,公眾認識到了動車之奢華:一個自動洗面器7萬元,一個洗面臺2.6萬元,一個感應水閥1.28萬元,一個衛生間紙巾盒1125元,整個衛生間的設備高達30萬元。南車的造價已是如此高昂,遠遠高于市場價格,但在北車120萬元的采購價前卻顯得相形見絀了。如果《新世紀》周刊的報道為真,那么“奢侈動車”或許反映出劉志軍、張曙光時代一些鐵路采購的黑幕,但類似問題并不僅限于動車采購。在去年5月的鐵道部市場化改革討論中,地方路局負責人就曾表示“比較關注運輸經營、多種經營方面的自主權,尤其是物資采購、設備更新等,希望權利更多一些”,這些微妙的話語不免讓人遐想。
  實際上,這類問題也并非僅限于鐵路部門,社會耳熟能詳的天價茅臺、天價吊燈、天價U盤、天價平板電腦,不都是同一回事嗎?
  顯然,這些高于市場價格的高額利潤,最終都在以權力為發端的生態鏈上按強弱分配。而最終,不管是反映在高價格,抑或高補貼,或者高稅收上,最終掏錢的是每一個普通人。這種形式的市場化形式、理由以及這些相關道理,在今天的中國,可以說老農知,老圃亦知,老生常談未免乏味,也許還能更深入地思索一番。
  進入鐵道部的網站,或者中國鐵道招標網,會看到諸多的規則、條文,像模像樣。但現在,奢侈動車讓這些表象之下的丑惡都無所遁形。此次事件中,南車和北車,正是鐵道部下屬企業中市場化較好的一部分,但通過報道,也不難看出,機車生產廠家面對權力庇護下的關系戶,也有諸多怨言。機車生產部分,正是整個鐵路體系中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部分,但殘酷的現實是,即使市場化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競爭,但這種競爭遠非公眾預期中的促進成本降低、質量提高的競爭,甚至,連非正常、違法的權力尋租都避免不了。可見,這類市場化本身是有問題的。
  一個完善的市場,首先應該是產權明晰的,但在現有條件下,國企的所有人缺位,似乎是一時之間無法解決的問題,那么,有限市場下,規則的建立和強力就非常重要。現代技術條件下的市場經濟是復雜的,為了掌控技術,管理好社會化大分工的巨大系統,人們建立起各種規則,招標制度正是其中一種,是一種市場環境中為了保護技術最優化的技術制度。但招標制度只是白紙黑字,還得靠更高層級的制度提供保障,所以,人們為了保證這些技術性極強的規則貫穿于整個社會生產、技術發展的全過程,而不至于變為權威和人治下疲軟的橡皮圖章,法治隨之而立,用法律來保衛規則。為了保衛法治,自由的思想市場等公民權利也陸續登上人類文明的舞臺。從這個角度而言,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去考量,不難發現,自由的思想市場這些概念與其說是社會學概念,不如說它們就是市場規則;它們的發展歷史,與其說是社會發展史,不如說是市場發展史。
  可見,市場二字,并非交錢拿貨,而是包含了一系列的基礎條件,沒有這些基礎條件就沒有真正的市場,又如何談得上市場化呢?
在現實中,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中,公共建設、運營中權力紐帶、關系發揮著巨大作用。由于從項目審批、設備招標、工程施工、日常運行、設備維護等環節中缺乏完善法治制約、公眾監督去保衛規則,這就使得各類技術制度軟弱無力——招標變為過場,監理變為勾兌,失去規則庇護的市場也就不再是市場,至于市場化就更是水月鏡花了。那么,奢侈、天價充斥著各個部門和企業的采購單也就毫不奇怪了。
  不過,此次曝光奢侈動車,仍以其報道的大膽、深度、力度為公眾在不斷的天價煙、酒、吊燈的審丑疲勞中帶來一絲刺痛和興奮。這,正是健康市場的一部分。自由的思想市場不光為市場帶來創新的意識,帶來喬布斯式的人物,更基礎的是,它在資本的動力下,把制度的執行力度建立在人性惡的相互制約之下,饕餮的權力餓狼被關入籠子,變為市場的溫順看門狗。那么,站在歷史上的今天,我們該用什么態度、什么樣的勇氣來解決充斥著中國經濟生活中的各種“天價”之痛呢?

  如果,這個思想的市場能繼續發展下去,不光是在劉志軍、張曙光鋃鐺入獄之后,而是在他們風光無限之時就以大膽的報道刺激公眾,那么,不光天價奢侈動車不會發生,連小伊伊現在都能在陽光下歡快地奔向媽媽吧。


++++++++++++++++++++
奢侈動車背后的利益集團是中國之禍
作者:宋竹卿(廣州媒體從業者)
來源:新快報

  最新一期的《新世紀》周刊報道了奢侈動車的內幕。該刊根據獲得的一份動車組配件供應商目錄,查到令人瞠目的采購價,比如有2.6萬元的洗面臺、7.2萬元的洗面器、16萬元的VIP座椅等,遠遠超出市場價格的數倍。隨著記者調查深入,發現在昂貴的動車背后隱藏著一批神秘的供應商,它們通過錯綜復雜的權錢交易組成各種利益集團。
  這些離奇的零部件價格多數受鐵道部高官操縱,他們通過制定供應商目錄,以及打招呼等形式,欽定供貨商,點制零部件,壟斷其中的價格與利益。據悉,這些壟斷供貨商分為三種:一是技術型壟斷,二是高官近親屬壟斷,三是關系營銷性質的壟斷。這些壟斷貫穿動車從引進到國產化的全過程,光鮮的動車實質上是掠奪性壟斷的產物。
  通過利益輸送建立起來的動車,無論其上馬開工是否必要,都能將高昂的成本攤派給大眾。由于一些根本不具備資格的小廠商受到庇護進入,動車零部件質次價高,號稱要用20年的產品剛下線就頻發問題。有深厚背景的供應商對此漠然應對。2011年發生的溫州動車追尾事件,可算是為此種積蓄已久的動車問題撕開了一條縫隙。
  老實說,奢侈動車背后的這些故事,權貴集團、權錢交易或天價零部件等等,都沒有超出一般人對利益集團的想象。自從前部長劉志軍及原副總工程師張曙光貪腐大案事發,鐵道部出現任何性質惡劣的問題,都在可預期的范圍內。《新世紀》周刊的報道不過驗證了輿論猜想。圍繞動車衍生出的既得利益集團,具有強烈的代表性。奢華動車的故事是從中國經濟崛起開始講述的,利益集團賣力地營造并兜售動車的寓意,將其比擬為中國模式的象征。在完成宣傳后,則開始游說數以萬億的投資計劃,國庫成了權貴貪婪謀取利益的源頭,各個層級、各式類型的利益集團像豺狼一樣瓜分動車項目。動車越是奢侈,借助它們輸送的利益就越龐大,就越符合劫掠者的利益。
  這些利益集團的內部也有競爭,一些關系弱的可能在利益重組時被排擠出去,但這改變不了動車利益集團的封閉性。這種封閉性建立在搶奪納稅人稅款的基礎上,以犧牲公共安全和大眾利益為代價的,在其借助權勢進行的擴張和鞏固過程中,形成了中國獨有的貪腐模式。能否從根源上除掉鐵道部門的利益貪腐,也考驗中國反貪腐的決心和能力。
  改革三十多年來,利益集團成為改革的阻礙。而鐵道部的改革,盤根錯節,牽一發而動全身,從某種意義上說,改革能不能在鐵道部取得成功,決定了改革還能不能深化推進這一迫切命題。奢侈的動車就是極為生動的案例,從中可見改革的困難,同時顯見改革的必要。
  改革的鋒芒要指向利益集團,假如只能等到奢侈的動車造成更多的災難時,恐怕一切都晚了。這是無法糊弄過關的,清除可恥的利益集團,雖然沒有時間表,但時間在飛快流逝;斬斷利益輸送的黑手,盡管沒有路線圖,但逐漸逼近誰也不能承受的底線。中國猶如一列奢侈裝扮的動車,要及時剎車,要調整到正確的方向上,否則后果可以預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