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7

評論:電視業的黃昏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張立偉

  電視行業似乎正在走向窮途末路,最新數據顯示,北京地區電視機開機率從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而且電視觀看人群的年齡結構也開始“老齡化”。年輕人擁有個人PC、互聯網、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視聽平臺,具有更好的互動性以及選擇自由。

  中國電視行業受到如此大的沖擊,主要是電視內容的影響,而不是外部沖擊。與電視相比,互聯網是自由市場體制,而電視內容則是計劃經濟體制。因為電視臺的節目受到了嚴格的審查和監管。但電視臺商業運營卻是高度的市場化,即依靠收視率換取廣告份額,而且中國按照行政上的省區分配衛星電視名額,這就導致同樣的選手進行同質化的競爭。

  一群捆住手腳的人進行競爭的結果,一定是將被允許制作和播出的節目往最大的自由空間發揮,而這種空間往往是以犧牲公共道德和內容品質為代價,并且很容易形成跟風浪潮。比如,中國不涉及政治內容的娛樂節目一旦抄襲國外模式成功,就會有一批跟風者,從《超級女聲》到《非誠勿擾》。而跟風者為了吸引收視率,往往會制造話題和炒作,甚至缺乏公共底線。

  這種結果引起管理部門的“限娛令”,導致電視臺節目制作空間越來越小。但是,省級衛視的廣告收入一般靠綜藝節目,“限娛令”目的則是逼迫電視臺制作和播出新聞、科教、記錄等節目,問題是這些節目內容有嚴格的限制,很容易變成宣傳教育性質而影響收視率,幾乎沒有哪家衛視會化大成本投資于這些類內容。目前,廣告營收下降推動衛視娛樂節目“回潮”,據悉,廣電總局警告“如果各大衛視在非黃金時段為了收視率來推出更多綜藝節目,總局可能將管理時限在目前的基礎上延伸到24時”。

  電視臺提高收視率的另一節目類型是電視劇。同樣因為題材審查的緣故,中國電視劇制作一般只有兩類紅火,一是古裝劇,還有紅色諜戰劇,都遠離現實。

  但這兩類話題拍得太久太爛,能出一個吸引人的電視劇是萬里挑一,這制造了全國衛視同播一劇的奇觀。為了爭搶觀眾,搶播、制造話題等比較低等的競爭手段比較普遍。盡管有制作方試圖將現實與古代聯系起來創造出“穿越劇”類型,但是很快就被監管部門批評和制止。據說,廣電總局準備實行“一劇一星”政策,即一部劇只能一家衛視首播。

  很顯然,電視行業不是在與互聯網競爭,而是艱苦的與管理部門博弈,這導致了中國電視節目水平的低下。盡管監管部門以過度商業化批評收視率導向,但是,收視率不僅是商業問題,也是需求問題。監管部門似乎在婉轉的批評中國觀眾口味低俗,問題是,可憐的觀眾能點的菜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