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1

微電影被商業內容包裹 廣告沖擊藝術微電影

來源:北京娛樂信報

  微電影目前迅速成為最熱門的詞匯和藝術品種,發展速度和眼球效應讓人吃驚。今年3月底,一天之內北京竟有4場微電影的活動同時舉辦,在微博上、視頻網站上,微電影也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不過,微電影很快就被商品、廣告植入這些商業內容緊緊包裹。于是微電影目前成為兩種態勢,我們估且稱為藝術微電影和商業微電影,而且呈現商業微電影日漸將藝術微電影淹沒之勢。

  微電影其實不新鮮

  這是個發明概念的時代,是大眾熱衷于炒作新概念、接受新概念的時代,微電影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的產物。而從本質上來說,微電影即是短片,是從來就有、一直存在的藝術品種,沒什么新鮮的。

  早在電影發明之初,電影就是以短片或者說是“微電影”的形式出現的,隨后這百年的時間里,短片層出不窮,或者是藝術院校學生的作業,或者是業內編導們的即興把玩,或者是某些影視機構推出的制作項目。

  陳凱歌:我是先行者

  陳凱歌說,自己其實是國內微電影的先行者,早在2002年,他參與拍攝了戛納電影節提出的《十分鐘,年華老去》項目。當時戛納電影節的開幕式影片被確定為由全世界15位著名導演聯合拍攝一部以時間為主題的系列短片,每個人的作品控制在10分鐘長度內,15部作品組成這套叫做《十分鐘,年華老去》的短片集錦,大電影節推出的這一新穎創意,得到了不少媒體的贊譽。

  戛納電影節的初衷是,在這部匯集不同風格的大雜燴中,看看導演們在同題作業中能自由演繹出什么個性化的東西來,參與的導演包括芬蘭的考利斯馬基、西班牙的維克多·艾里斯、美國的吉姆·賈木許、意大利的貝托魯奇等。陳凱歌最后完成的作業叫《百花深處》,描寫了發生在北京的一則小故事。后來,陳凱歌還為戛納電影節60周年拍攝過《朱辛莊》,2006年還拍攝過短片《阿虎》,片長都在7分鐘之內。

  往更早說,1982年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楊德昌就拍攝了短片《指望》,這是短片集錦式影片《光陰的故事》中的一部分,而《光陰的故事》也被認為是臺灣新電影浪潮的發端,在當時被各方不看好的情況下,卻逐漸得到全社會的認可。參與拍攝的導演還有陶德辰、柯一正、張毅,四個人用四段不同階段的人生故事,表現了臺灣30年來社會形態、人際關系、男女關系的變遷。

  那時候,還沒有人去炒微電影的概念,但在全世界范圍內,卻不乏大量精致的短片創作,不乏眾多大師級人物的參與。很多人看過《巴黎我愛你》,這部膾炙人口的影片由18個故事組成,描寫了巴黎各個區里發生的小故事,有關愛情、親情、友情、人性。還有《十戒》,由10段故事組成,短小精悍,寓意卻意味深長。

  運作隨意沒一定之規

  拍電影以前被視為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專業活兒,微電影則突破了制作資金、技術支持上的種種屏障,沒有一定之規。

  微電影最初在某些人看來有時長的界定,短則30秒,長不超過10分鐘。現在已經大大突破了這些限制,一般認為1個小時之內的短片都可以稱為微電影。在投資上,微電影各制作方也說法不一,10萬、20萬可以拍一部,錢省著花三五千也能拿下,而一般大項目、大明星加盟的微電影更愿意炫耀大制作,比如投資數百萬,乃至上千萬的豪華投資均不少見。

  拍攝器材上微電影基本局限于數字化設備,現在大片都不用膠片拍了,很少有人傻到用電影攝影機來拍一部微電影。而佳能5D2的出現和普及,更是讓微電影的制作變得簡單,大批微電影都離不開這件微型設備,雖然不是純專業器材,但拍出來的畫質足以符合播出要求。

  全面爆發

  《老男孩》成榜樣

  中國的“微電影”概念從哪兒來?很多業內人士認為要歸功于10年前剛剛推出的索愛手機。當時索愛手機投入大量資金拍攝了一部精美的廣告片,片中有場景、有故事,因此很多從業者驚詫地說:“這哪是廣告啊,完全就是一部微電影!”——這是“微電影”這個名詞首先出現的時候。

  后來,就像剛才說的,“微電影”、短片的創作一直就沒中斷過,但仍沒形成一種現象,或者說是“微電影”浪潮。直到2010年底,優酷推出“11度青春”項目,肖央自編自導自演的《老男孩》通過網絡快速流傳,讓廣大業內人士發現了微電影的價值,成為目前微電影洶涌而來的爆發點。

  2010年,《老男孩》在網絡上一舉創下了2500萬次的累計點播數,這個數字超過了當年年度電影票房冠軍《唐山大地震》創下的1700萬觀影人次。曾幾何時,微電影還是小成本、小制作、小話題的小打小鬧的形象,紅遍全國的《老男孩》的創作者肖央也不過是默默無聞的草根人物,而且從電影制作的角度來講,《老男孩》并不專業,但它重要的“榜樣”作用不可忽視。

  隨后,大批微電影計劃出爐,值得一提的是楊帆等人拍攝的《桔子水晶星座電影系列》,該片分別拍攝了12星座男在酒店開房的不同表現,雖然有簡單的故事,而實質上這是一部桔子酒店的定制短片,真正的意義在于微電影的推廣價值。如果說當年的索愛廣告只是墊場,同樣由汽車品牌植入的《老男孩》是開場大戲,那么“桔子水晶”系列讓所有人都發現了微電影重要的商業價值。

  明星網站全出動

  僅僅用了兩三年的時間,微電影成了當下最紅火的藝術品種。各視頻網站都相繼推出了微電影頻道,更大力投入資金打造微電影自制品牌。奇藝的“城市映像”微電影集去年啟動,優酷的“美好2012”計劃則邀請了許鞍華、顧長衛、蔡明亮和金泰勇4位亞洲著名導演加入,樂視網開設的“圓夢計劃”則以扶植新銳草根導演為己任,最近又推出了“夢想的力量”微電影新項目。

  同時,“明星微電影”更是擴大了影響,去年底樂視網就推出阿朵監制并主演的首部音樂微電影《一人一花》,還首次登陸了影院大銀幕。而搜狐與中影聯合推出的“7電影系列”,則網羅了7位國內一線男星劉燁、黃渤、黃磊、吳秀波、王學兵、李光潔和張默,跨界執導微電影。目前,王學兵的《堅定的錫兵》、李光潔的《幸福速遞》、黃磊的《老男人歷險記》和黃渤的《特殊服務》已先后與網友見面。

  微電影的火爆給很多記者留下了很特別的印象,今年3月底的一天,竟有4場微電影的活動同時在京舉辦,而且明星大舉出動,黃渤、郝蕾、海巖、郭敬明等數十人集體出場,“明星微電影”的風頭一時無二。

  商業染指微電影

  在商業領域,微電影的發展也毫不遜色,很多品牌將以前的廣告宣傳片冠以微電影的頭銜,可貴的是其中不乏精品佳作。比如凱迪拉克邀請莫文蔚拍攝的最新款轎車的廣告取名《66號公路》,尊尼獲加邀請包括賈樟柯在內的眾導演拍攝的系列影片,去年底百事的微電影宣傳片則邀請張國立、周迅出演父女,這些不但給觀眾,也給業內人士留下了良好印象,認為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而在民間,只要你愿意,隨便編個故事就能拍個微電影出來,網絡上不乏展示平臺。在溫州,一家男裝店的老板至今已經拍攝了兩部微電影,故事當然是發生在男裝店里的情愛了。

  電視開設微劇場

  4月22日,國內首檔微電影劇場欄目“幸福微劇場”也將在青海衛視開播,啟動儀式盛大空前,何潤東、黃奕、尚雯婕、郝蕾、信樂團等大批明星出席活動,眾口一詞盛贊微電影的藝術特性。在這個欄目中,微電影將以更親民的姿態走進電視大眾,使其更廣泛地接受大眾審視。

  走紅原因

  諸多因素成就微電影

  時勢弄潮,在這個微博、微群、微小說等微文化產品層出不窮的“微時代”,探討微電影的走紅原因并不困難,那些微周期制作、微規模投資、微時放映的視頻短片,非常符合快餐文化時代受眾的胃口,更符合從業者一切從快的心理。

  中國電影這幾年的大發展、大繁榮有目共睹,電影產業變成時髦產業,看電影變成時髦生活,因此凡是影像作品都迫不及待地迎合潮流,盡可能地為自己貼上“電影”的標簽。有人開玩笑說,再這么發展下去,以后電視劇就不叫電視劇了——“30集長篇連續微電影”,這聽起來更有時代感。

  微時代的大環境以及對“電影”這一名詞的諂媚仰視,再加上創作者們急于成功的心態,是微電影迅速走紅的重要原因。但這還遠遠不夠。近幾年視頻網站激烈競爭,買片價高得難以承受,對視頻盜版打擊也前所未有的嚴厲,因此微電影正合大批需要原創內容的視頻網站的胃口。

  專業人士剖析內幕

  華影盛視CEO趙雨潤表示,制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短、發行成本幾乎為零,讓微電影迅速火起來。相比傳統電影,趙雨潤認為,微電影的主題更廣泛、操作更靈活,特別是在植入廣告的應用上不受限制,發展“錢”景較大。

  優酷高級運營副總裁魏明透露說,目前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網民已超過4億,他們都是潛在的微電影觀眾,各大視頻網站目前都在“圈地”,微電影因此成了最好的武器。

  剛開通了微電影頻道的愛奇藝網有關負責人直言,微電影宣告著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充滿著個性的展現,互動的能量和互聯網的精神,它將取代的是傳統的內容,以及電視、院線等傳統途徑、傳統發行渠道。”

  去年開始涉足微電影項目的小馬奔騰公司宣傳營銷負責人分析說,近些年國產片在影院表現力一般,每年上百部電影無緣院線,網絡電影正好補了這個缺。

  中影集團宣傳營銷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微電影與電影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不以影院為主要播出渠道,而是靠網站、博客、微博等傳播,而且微電影的門檻沒那么高。

  電影從業者鄭旭認為,“微電影給草根階層提供了出人頭地的可能性,那些沒有條件上電影學院、戲劇學院的人,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夢想,這是積極的一面。”

  明星看重創作自由

  大批明星玩起了微電影,對于這個新生事物,他們最看重的,還是自由創作。

  陸川在出席微電影活動時表示:“我算是在導演里拍攝微電影比較早的,大概有八九年了。從創作的角度來說,微電影會讓我們這些拍影院電影的導演能夠回到網絡草莽時代。”他坦言,“大電影說實話越拍越不會,拍攝微電影有點回到當初學生時代拍短片的感覺。微電影在成本、傳播方面更自由,特別有意思。”他還認為,拍微電影最主要的是要拿出心里最真實的東西,“就像我當時喜歡筷子兄弟的《老男孩》,情節很感動,所以我自己拍的時候就想能夠在那樣簡陋的環境下尋找最原始的表達。”

  王小帥的看法則更直接,“相較于大電影,微電影的平臺大,禁區稍少,能夠玩出新花樣。”

  曾拍攝《盛夏光年》、《幸福額度》的臺灣導演陳正道表示,“微電影除了可以培養新導演,還是成熟導演的練習本。”

  前景未卜

  “錢”景誘人

  微電影前景廣闊?誰也說不準,但大部分人明確認為微電影有“錢”景。

  現在許多影視從業者開始轉投微電影領域,小A說:“最近我不愁接不到微電影的活兒,前一段剛在南京拍了幾個手機植入的微電影,這兩天MINI說要在武漢開店,我正考慮接不接。”他不否認從事微電影拍攝時“接活兒”性質,“現在大部分微電影其實就是商業植入,而我要改變生存現狀。”

  回想微電影在中國的起步和發展,發現它一直與“錢”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前面說過10年前首次提出微電影的是索愛廣告,而導火索《老男孩》也是某汽車品牌的植入作品,“桔子水晶”系列更是桔子酒店投資的品牌推廣概念片。2006年,雅虎還邀請陳凱歌、馮小剛、張紀中三位大導,分別拍攝三條廣告片,主題當然是圍繞“雅虎搜索”,描繪導演們眼中的網絡搜索世界。

  對于商業品牌來說,按傳統觀念拍攝廣告片照樣需要投入一二十萬的資金,然后還要花錢去找播出平臺,電視臺的廣告費不是個小數。而現在,商業廣告披上微電影的外衣,改變了傳播理念和途徑,如果拍得優秀,做得成功,廣告效應更是以往在廣告時段播出的硬廣告無法相比的。

  現狀紛亂

  演員戴嬌倩說:“現在很多人找來拍微電影,其實很多都是大品牌植入廣告,如果劇本好,拍微電影當然是對藝人有提升的,我并不排斥商業性。不過微電影是需要功力的,5分鐘、10分鐘要講一個故事,告訴觀眾一個道理,沒點功力的別隨便拍。”

  電影從業者鄭旭則認為:“不否認微電影的發展是個好事,但讓我覺得挺難接受的是,這個事情上投機風盛,認為一個東西好,他不管為什么好、能好多久,先撲上去再說,先把坑占上。這是一件特糟糕的事,當一樣東西初露苗頭的時候,大家都迅速進入,或者以大資本做成壟斷,把水攪渾,哪怕最終搞砸,就沒人管得了那么多了。”

  鄭旭所擔憂的東西很早就變成了事實,比如肖央的《老男孩》有完整的人物命運,有情懷,從更深遠的意義上說,它給很多北漂,給那些有理想從事電影行業的人降低了門檻。但肖央很快推出了第二部片子《贏家》,卻口碑不一,其中出現了沒有節制的商業植入,《老男孩》時期那種真實表達、真誠紀念一些東西的感覺淡化了,就圖個好玩、熱鬧、實惠。

  小馬奔騰公司相關人士也認為,微電影現在已經逐漸成為企業品牌策略的標配,一些微電影是商業定制,商家想在網站上做廣告,而網站則將方案做成微電影,也減少了觀眾對植入廣告的抵觸。

  有望正軌

  微電影如何發展,已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思考。今年4月至7月,首屆中國微電影大典將舉辦,在長達數個月的大典上除了微電影的大規模展示外,也將舉辦首屆中國微電影發展論壇,對當下微電影的問題予以討論、探索,探尋中國微電影發展之路。中國微電影大典主辦方還試圖為微電影尋找更多播出平臺,不僅進行全國范圍的影片巡展、高校巡展,還將通過電影頻道播出,甚至考慮通過數字院線,讓微電影走上大銀幕。

  對于微電影的未來,中影集團宣傳營銷公司相關負責人則認為,可預見的微電影營利模式有兩種,一是和視頻網站合作,實現收費點播;二是做廣告植入。但他也承認,目前對于微電影的標準沒什么要求,微電影的發展還是需要一個正規的系統,步入正軌才能真正發展。

  曾拍攝過微電影的一位導演也提出自己對微電影現狀的憂慮,他坦言,微電影基因里濃重的廣告氣質更增加了用戶收看的難度:“吸引觀眾主動觀看,借人際之間完成轉發,這是企業的美好期待,而在用戶自主選擇內容的微博和視頻網站上,影片內容才是打動用戶的最終因素。”

2012-04-06

這就是“平潭速度”:一年勝過60年?

來源:南方周末 作者: 呂明合

“一國兩區”熱議下的試驗田

什么樣的小島,在過去兩年內,迎來了1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130多位副部級以上官員?什么樣的小島,可以以“一天一個億,三年一千億”,一年勝過60年的力度和速度開發建設?又是什么樣的小島,承載著兩岸民意交通的期待,又背負著不該有的政治誤讀,集最美好的未來與最真切的隱憂于一身?




2010年5月,平潭綜合實驗區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展出,這是平潭可期的未來,還是海市蜃樓?

3年前還寂寂無名的福建小島平潭,現在因“對臺綜合實驗區”的定位而成為舉國焦點。

2012年3月28日,在國臺辦新聞發布會上,關于它的懸念,從未被兩岸記者如此密集的追問,與它緊密相連的是熱議至今的“一國兩區”的設想。這是一座什么樣的小島?

“過去這里是被遺忘的對臺戰爭前線,現在已變身為兩岸合作交流的熱土。”2012年3月22日,在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的展示大廳內,負責接待的官員一遍遍地向來訪的客人介紹道。

“這里還是祖國大陸距離臺灣本島最近的地方,乘坐海峽號跨越海峽只需2個半小時。”而未來,“平潭交通規劃還預留一條面向臺灣的臺海通道。”規劃局的講解員不吝言說著指日可待的未來。

而所有的解說詞,都不及眼前沙盤上通過聲、光、電構建的展示系統來得一覽無余:設計概念領先的摩天大樓鱗次櫛比;海底隧道上空,虛擬的飛機不時起落,而伴隨著海峽號起錨卷起的波濤聲,連通大陸的跨海大橋上,高鐵呼嘯著橫跨臺灣海峽。

這樣的未來,似乎觸手可及。

窮也區位,貴也區位

“平潭發展主要靠區位優勢。”小島的官員們喜歡強調與生俱來的地理優勢。但在塵封的半個多世紀里,這并不值得慶幸。

“它一度是對臺軍事最前沿。”平潭前縣委書記張勝年回憶說,也因此幾十年罕有基礎設施投入,一直都是省級貧困縣,以致后來當地頗富盛名的隧道施工業,也被認為與當年挖防空洞的經歷不無關系。

許多人還清晰地記得,平潭第一次成為世界焦點的1996年——時任總參謀長的張萬年率領一百多位將軍登臨澳前鎮老虎山,在漫天硝煙中指揮三軍對臺軍演,“最緊張時,鄉下很多村都被清空了。”

誰能預料,十五年后的這里,竟成為對臺“化干戈為玉帛”的最前沿。

“這要歸功于兩岸關系的持續緩和。”多位地方官員如是坦言。2007年平潭海峽大橋開工后,封閉的平潭人開始思考走出去的命運,多次向省里匯報思路,在人大、政協會上反復呼吁,“希望能給一個特殊的政策,最初的想法是建立對臺自由貿易區。”一位當地人大官員回憶。

2008年,對岸的臺灣選舉輪替,國民黨重新執政意外給出了利好契機。這年年底、次年年初,平潭兩次迎來了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層領導的視察,小島大開發終于被提上了日程,“當時省里向中央報海西發展戰略規劃,就包括對平潭實行海島特殊監管。”上述官員回憶說。

2009年,小島平潭最終依靠海西經濟區的東風,被確定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行政級別也升格為地市級。2011年3月,“加快平潭綜合實驗區開放開發”寫入國務院批準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小島披上了國字號戰衣。

“離臺灣最近的大島嶼、歷史上跟臺灣有貿易往來、又有未開發的優勢,這應該是福建看中平潭的原因。”當地一官員如是解讀這“飛來橫福”。

小風波難阻大雄心

一些中國特色的變化接踵而來。

當地有官員做過簡單統計比照,過去,平潭來訪官員連處級干部都罕見身影,而這短短兩年內,已迎來了1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130多位副部級以上的領導干部。而現任的省委書記更是11次上島。

這讓平潭管委會副主任周青松有點激動,他曾對媒體豪言,改革開放30年,前10年看深圳,中間10年看浦東,后10年看天津濱海新區,“下一個10年看哪里?看海西!海西的窗口在哪里,要看平潭!”

一些被認為大膽且頗具想象力的配套政策開始醞釀。臺灣居民免簽入島,商品免檢免稅,同時使用人民幣和新臺幣,臺灣電視在此落地,臺灣人在此定居甚至可以擔任公務員參與政府管理……2012年2月,國務院新聞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設想中的“兩岸人民的共同家園”首度揭開了面紗。

但美好的設想最近遭遇了小風波。3月15日,臺灣“陸委會”發表聲明,以懷疑實驗區暗藏“一國兩制的統戰陰謀”為由,公開拒絕大陸釋放的善意。臺灣當局更警告,按照“兩岸人民關系條例”,臺灣人若前往大陸擔任公職將處以10萬至50萬元新臺幣罰款。

“國臺辦發言人楊毅說得對,我們是在大陸自己的地方搞實驗,臺灣有人太消極。”在舌戰最激烈的3月20日,剛剛收看了新聞的實驗區管委會傳媒中心主任蔡露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平潭實驗區是一個經濟項目,不是政治項目,也不是‘一國兩制’項目。”國臺辦主任王毅隨后澄清。

“我們對平潭有信心。”蔡露說,只要有共同利益,爭論并不能阻止臺商紛至沓來。這場小風波,并沒有絲毫阻滯小島既定的開發意圖。

“平潭發展規劃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高層次”。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主任龔清概說。這不同于地方政府尋常的高調宣示,從通關模式到財稅支持,從投資準入到金融保險,從權力下放到對臺合作,平潭正享受著“比特區更特”的優惠政策。

而福建省的支持力度可謂空前,最新的消息是,2012年平潭更計劃投資600億元人民幣。

相機而動的金融機構也對平潭單列了信貸額度,其中15家商業銀行就給了平潭670億元的總承貸資金。

“一天一個億,三年一千億。”周青松對媒體說。

一年勝過60年?

“大干150天”成為當下小島最炙手可熱的激勵口號。

“從1月到5月底以及6月到十八大召開前,”實驗區宣稱,平潭將打好兩場攻堅戰,“島內主干路網基本形成……大綜合、扁平化、高效率的行政管理體制基本建立,通關條件基本形成。”

此刻的平潭,工程車不停穿梭,修路、填海、建閘……許多工地都被要求24小時日夜開工,以保證按期或提前完成。“前進無障礙、施工無干擾,落實按時限、協調不過夜。”政府打出的宣傳語說。

“白加黑、五加二”成了當地公務人員的工作常態,“休息天幾乎沒有,平時回家基本要晚上11點。”平潭縣林業局局長林慶興說。

一切都在提速。

“過去一年,工人都是24小時輪流加班。”廈門路橋公司項目經理吳鈞承認,海峽客滾碼頭所在的旅檢大樓,“原本18個月的工期,只用了9個月。”

而在未來平潭管委會辦公樓所在的商務中心工地,代建業主方廈門特房集團同樣日夜不停施工。“按照定額工期,本需要1500天,但現在的目標是630天完成。”項目經理趙竹占說,工地尚未接入電網,但為趕工期,他們已開始用柴油發電。

這就是“平潭速度”的真實寫照,為了在最短時間造出一座符合要求的新城,一切正在超常規地推進。

“20年后再造一個廈門。”福建省官員直言不諱平潭的目標。總長約100公里的環島路是廈門環島路的3倍,總投資預計50億元。按照規劃,其道路兩旁,將遍植郁郁蔥蔥的園林樹木。

而每公里建設費用預計將達到7000萬元以上的“共同管溝”系統,同樣在小島落地,這是福建除廈門外的第二家。

在規劃藍圖中,廈門擁有的一切,平潭正在擁有。而在島嶼東部,一個支線機場已被列入規劃,以便將來臺灣商務人士的停靠。

“這一年多來,平潭的建設量超過了過去60年的總和。”有平潭人感慨說。

猛藥下的力不從心

但“平潭的底子太薄了,這就像是在小孩身上下猛藥。”已經有官員忍不住私下擔心。

實驗區的“總體發展規劃”也曾列出了平潭開發條件的四個不足:經濟發展基礎薄弱、公共服務水平較低、生態環境相對脆弱、高層次人才缺乏。

而超速的建設,正難免埋下隱憂。“為了趕進度,一些本該有的程序,被草草省略了。”一位當地的退休領導直言。

飛漲的物價和房價也正折磨著小島的普通人。由于短時內涌入了大量的外來建設人員,“平潭的物價幾乎成了廈門的兩倍”。桶裝水已從春節前的13元漲到了17元,為了省錢,有些平潭人竟要趁福州出差時買海鮮回家。

房價則從原來的每平方米2000元,一路攀升至八千乃至破萬,短短一年內,已翻了兩番多,“大家都在賭未來,平潭一定寸土寸金。”

最令一些人焦慮的是,目前平潭的經濟還是依賴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除了業已簽署協議的協力、冠捷等生產芯片的臺資企業,大型的投資項目并不多。

平潭縣工商局注冊科長林成蔭也承認,雖然實驗區已實行了直接登記制、注冊資本零首付制和當天核準制等優惠措施,但目前絡繹不絕的臺商還是以咨詢居多。這更多受限于對岸對臺商直接對大陸投資的處罰措施,“他們還是有點怕,只能悄悄來。”

而一些結構性矛盾也不容忽視,設立實驗區后,平潭的公務員工資已增至與馬尾區齊平,幾乎位列福州第一。而島內的傳統漁民,在灘涂被填、失去生計后卻陷入困境,“即使搬到城里,物業費也交不起。”

知情者說,《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規劃環評簡本》(以下簡稱《環評簡本》)曾建議,政府能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失地農民的就業渠道,以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但現在看來,這些仍需要不短的時間。

過度開發之虞

“平潭過度開發了。”平潭縣前人大副主任陳尚榮對南方周末記者直言。

《環評簡本》列舉了平潭開發面臨的資源環境制約因素:土地資源緊缺、水資源嚴重不足、易受大風災害影響、局部防護林體系退化、海岸侵蝕嚴重等。

缺水已經鐵定成了瓶頸。平潭人均水資源、年人均綜合用水量、地下水資源和供水量,均為福州各縣(市區)最少。除了三十六腳湖外,幾乎無淡水水源可用。當地建設的特房集團,由于淡水供應不足,近300名工人已經有一個月沒有洗澡了,而工程用水的供應也岌岌可危。

而平潭的風沙很大。張勝年回憶,歷史上更曾發生過“一夜沙埋十八村”的慘案。也因此,平潭一直很重視植樹造林、防風固沙。

但對防護林的破壞正顯得無可避免。在平潭縣北厝鎮后山,超過九十畝、原本栽種著相思樹的山體已被炸開。福建遠大船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文華對南方周末記者抱怨,從該公司手中占用該土地的平潭綜合保稅物流有限公司,“不經申報審批就砍伐林木、填海造地。”

環島路建設同樣被指為存在“先破壞后綠化”。不少環島路的路基,原本是大片木麻黃組成的防護林,因修路而被砍伐一空。有人看到,光禿禿的路基上,陳尚榮頓足捶胸、痛哭流涕的身影。

難免有人擔心,目前平潭的核心驅動力,是“政策和資金投入”兩架馬車。一旦政策變動、投資停止,會不會重蹈當年“處處爛尾”的海南島覆轍。

實驗區經濟發展局的徐頊博士顯得足夠樂觀,“國家決策是很嚴肅的事,不可能朝令夕改。”

“不管怎么樣,基礎設施總跑不了。”出租車司機林福或許代表了大多數平潭人的想法。至少,大橋通了,高鐵進來了,過去進出島一等就要一天的歲月,已永不再來。

這就是“平潭速度”:一年勝過60年?

來源:南方周末 作者: 呂明合

“一國兩區”熱議下的試驗田

什么樣的小島,在過去兩年內,迎來了1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130多位副部級以上官員?什么樣的小島,可以以“一天一個億,三年一千億”,一年勝過60年的力度和速度開發建設?又是什么樣的小島,承載著兩岸民意交通的期待,又背負著不該有的政治誤讀,集最美好的未來與最真切的隱憂于一身?




2010年5月,平潭綜合實驗區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展出,這是平潭可期的未來,還是海市蜃樓?

3年前還寂寂無名的福建小島平潭,現在因“對臺綜合實驗區”的定位而成為舉國焦點。

2012年3月28日,在國臺辦新聞發布會上,關于它的懸念,從未被兩岸記者如此密集的追問,與它緊密相連的是熱議至今的“一國兩區”的設想。這是一座什么樣的小島?

“過去這里是被遺忘的對臺戰爭前線,現在已變身為兩岸合作交流的熱土。”2012年3月22日,在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的展示大廳內,負責接待的官員一遍遍地向來訪的客人介紹道。

“這里還是祖國大陸距離臺灣本島最近的地方,乘坐海峽號跨越海峽只需2個半小時。”而未來,“平潭交通規劃還預留一條面向臺灣的臺海通道。”規劃局的講解員不吝言說著指日可待的未來。

而所有的解說詞,都不及眼前沙盤上通過聲、光、電構建的展示系統來得一覽無余:設計概念領先的摩天大樓鱗次櫛比;海底隧道上空,虛擬的飛機不時起落,而伴隨著海峽號起錨卷起的波濤聲,連通大陸的跨海大橋上,高鐵呼嘯著橫跨臺灣海峽。

這樣的未來,似乎觸手可及。

窮也區位,貴也區位

“平潭發展主要靠區位優勢。”小島的官員們喜歡強調與生俱來的地理優勢。但在塵封的半個多世紀里,這并不值得慶幸。

“它一度是對臺軍事最前沿。”平潭前縣委書記張勝年回憶說,也因此幾十年罕有基礎設施投入,一直都是省級貧困縣,以致后來當地頗富盛名的隧道施工業,也被認為與當年挖防空洞的經歷不無關系。

許多人還清晰地記得,平潭第一次成為世界焦點的1996年——時任總參謀長的張萬年率領一百多位將軍登臨澳前鎮老虎山,在漫天硝煙中指揮三軍對臺軍演,“最緊張時,鄉下很多村都被清空了。”

誰能預料,十五年后的這里,竟成為對臺“化干戈為玉帛”的最前沿。

“這要歸功于兩岸關系的持續緩和。”多位地方官員如是坦言。2007年平潭海峽大橋開工后,封閉的平潭人開始思考走出去的命運,多次向省里匯報思路,在人大、政協會上反復呼吁,“希望能給一個特殊的政策,最初的想法是建立對臺自由貿易區。”一位當地人大官員回憶。

2008年,對岸的臺灣選舉輪替,國民黨重新執政意外給出了利好契機。這年年底、次年年初,平潭兩次迎來了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層領導的視察,小島大開發終于被提上了日程,“當時省里向中央報海西發展戰略規劃,就包括對平潭實行海島特殊監管。”上述官員回憶說。

2009年,小島平潭最終依靠海西經濟區的東風,被確定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行政級別也升格為地市級。2011年3月,“加快平潭綜合實驗區開放開發”寫入國務院批準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小島披上了國字號戰衣。

“離臺灣最近的大島嶼、歷史上跟臺灣有貿易往來、又有未開發的優勢,這應該是福建看中平潭的原因。”當地一官員如是解讀這“飛來橫福”。

小風波難阻大雄心

一些中國特色的變化接踵而來。

當地有官員做過簡單統計比照,過去,平潭來訪官員連處級干部都罕見身影,而這短短兩年內,已迎來了1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130多位副部級以上的領導干部。而現任的省委書記更是11次上島。

這讓平潭管委會副主任周青松有點激動,他曾對媒體豪言,改革開放30年,前10年看深圳,中間10年看浦東,后10年看天津濱海新區,“下一個10年看哪里?看海西!海西的窗口在哪里,要看平潭!”

一些被認為大膽且頗具想象力的配套政策開始醞釀。臺灣居民免簽入島,商品免檢免稅,同時使用人民幣和新臺幣,臺灣電視在此落地,臺灣人在此定居甚至可以擔任公務員參與政府管理……2012年2月,國務院新聞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設想中的“兩岸人民的共同家園”首度揭開了面紗。

但美好的設想最近遭遇了小風波。3月15日,臺灣“陸委會”發表聲明,以懷疑實驗區暗藏“一國兩制的統戰陰謀”為由,公開拒絕大陸釋放的善意。臺灣當局更警告,按照“兩岸人民關系條例”,臺灣人若前往大陸擔任公職將處以10萬至50萬元新臺幣罰款。

“國臺辦發言人楊毅說得對,我們是在大陸自己的地方搞實驗,臺灣有人太消極。”在舌戰最激烈的3月20日,剛剛收看了新聞的實驗區管委會傳媒中心主任蔡露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平潭實驗區是一個經濟項目,不是政治項目,也不是‘一國兩制’項目。”國臺辦主任王毅隨后澄清。

“我們對平潭有信心。”蔡露說,只要有共同利益,爭論并不能阻止臺商紛至沓來。這場小風波,并沒有絲毫阻滯小島既定的開發意圖。

“平潭發展規劃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高層次”。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主任龔清概說。這不同于地方政府尋常的高調宣示,從通關模式到財稅支持,從投資準入到金融保險,從權力下放到對臺合作,平潭正享受著“比特區更特”的優惠政策。

而福建省的支持力度可謂空前,最新的消息是,2012年平潭更計劃投資600億元人民幣。

相機而動的金融機構也對平潭單列了信貸額度,其中15家商業銀行就給了平潭670億元的總承貸資金。

“一天一個億,三年一千億。”周青松對媒體說。

一年勝過60年?

“大干150天”成為當下小島最炙手可熱的激勵口號。

“從1月到5月底以及6月到十八大召開前,”實驗區宣稱,平潭將打好兩場攻堅戰,“島內主干路網基本形成……大綜合、扁平化、高效率的行政管理體制基本建立,通關條件基本形成。”

此刻的平潭,工程車不停穿梭,修路、填海、建閘……許多工地都被要求24小時日夜開工,以保證按期或提前完成。“前進無障礙、施工無干擾,落實按時限、協調不過夜。”政府打出的宣傳語說。

“白加黑、五加二”成了當地公務人員的工作常態,“休息天幾乎沒有,平時回家基本要晚上11點。”平潭縣林業局局長林慶興說。

一切都在提速。

“過去一年,工人都是24小時輪流加班。”廈門路橋公司項目經理吳鈞承認,海峽客滾碼頭所在的旅檢大樓,“原本18個月的工期,只用了9個月。”

而在未來平潭管委會辦公樓所在的商務中心工地,代建業主方廈門特房集團同樣日夜不停施工。“按照定額工期,本需要1500天,但現在的目標是630天完成。”項目經理趙竹占說,工地尚未接入電網,但為趕工期,他們已開始用柴油發電。

這就是“平潭速度”的真實寫照,為了在最短時間造出一座符合要求的新城,一切正在超常規地推進。

“20年后再造一個廈門。”福建省官員直言不諱平潭的目標。總長約100公里的環島路是廈門環島路的3倍,總投資預計50億元。按照規劃,其道路兩旁,將遍植郁郁蔥蔥的園林樹木。

而每公里建設費用預計將達到7000萬元以上的“共同管溝”系統,同樣在小島落地,這是福建除廈門外的第二家。

在規劃藍圖中,廈門擁有的一切,平潭正在擁有。而在島嶼東部,一個支線機場已被列入規劃,以便將來臺灣商務人士的停靠。

“這一年多來,平潭的建設量超過了過去60年的總和。”有平潭人感慨說。

猛藥下的力不從心

但“平潭的底子太薄了,這就像是在小孩身上下猛藥。”已經有官員忍不住私下擔心。

實驗區的“總體發展規劃”也曾列出了平潭開發條件的四個不足:經濟發展基礎薄弱、公共服務水平較低、生態環境相對脆弱、高層次人才缺乏。

而超速的建設,正難免埋下隱憂。“為了趕進度,一些本該有的程序,被草草省略了。”一位當地的退休領導直言。

飛漲的物價和房價也正折磨著小島的普通人。由于短時內涌入了大量的外來建設人員,“平潭的物價幾乎成了廈門的兩倍”。桶裝水已從春節前的13元漲到了17元,為了省錢,有些平潭人竟要趁福州出差時買海鮮回家。

房價則從原來的每平方米2000元,一路攀升至八千乃至破萬,短短一年內,已翻了兩番多,“大家都在賭未來,平潭一定寸土寸金。”

最令一些人焦慮的是,目前平潭的經濟還是依賴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除了業已簽署協議的協力、冠捷等生產芯片的臺資企業,大型的投資項目并不多。

平潭縣工商局注冊科長林成蔭也承認,雖然實驗區已實行了直接登記制、注冊資本零首付制和當天核準制等優惠措施,但目前絡繹不絕的臺商還是以咨詢居多。這更多受限于對岸對臺商直接對大陸投資的處罰措施,“他們還是有點怕,只能悄悄來。”

而一些結構性矛盾也不容忽視,設立實驗區后,平潭的公務員工資已增至與馬尾區齊平,幾乎位列福州第一。而島內的傳統漁民,在灘涂被填、失去生計后卻陷入困境,“即使搬到城里,物業費也交不起。”

知情者說,《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規劃環評簡本》(以下簡稱《環評簡本》)曾建議,政府能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失地農民的就業渠道,以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但現在看來,這些仍需要不短的時間。

過度開發之虞

“平潭過度開發了。”平潭縣前人大副主任陳尚榮對南方周末記者直言。

《環評簡本》列舉了平潭開發面臨的資源環境制約因素:土地資源緊缺、水資源嚴重不足、易受大風災害影響、局部防護林體系退化、海岸侵蝕嚴重等。

缺水已經鐵定成了瓶頸。平潭人均水資源、年人均綜合用水量、地下水資源和供水量,均為福州各縣(市區)最少。除了三十六腳湖外,幾乎無淡水水源可用。當地建設的特房集團,由于淡水供應不足,近300名工人已經有一個月沒有洗澡了,而工程用水的供應也岌岌可危。

而平潭的風沙很大。張勝年回憶,歷史上更曾發生過“一夜沙埋十八村”的慘案。也因此,平潭一直很重視植樹造林、防風固沙。

但對防護林的破壞正顯得無可避免。在平潭縣北厝鎮后山,超過九十畝、原本栽種著相思樹的山體已被炸開。福建遠大船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文華對南方周末記者抱怨,從該公司手中占用該土地的平潭綜合保稅物流有限公司,“不經申報審批就砍伐林木、填海造地。”

環島路建設同樣被指為存在“先破壞后綠化”。不少環島路的路基,原本是大片木麻黃組成的防護林,因修路而被砍伐一空。有人看到,光禿禿的路基上,陳尚榮頓足捶胸、痛哭流涕的身影。

難免有人擔心,目前平潭的核心驅動力,是“政策和資金投入”兩架馬車。一旦政策變動、投資停止,會不會重蹈當年“處處爛尾”的海南島覆轍。

實驗區經濟發展局的徐頊博士顯得足夠樂觀,“國家決策是很嚴肅的事,不可能朝令夕改。”

“不管怎么樣,基礎設施總跑不了。”出租車司機林福或許代表了大多數平潭人的想法。至少,大橋通了,高鐵進來了,過去進出島一等就要一天的歲月,已永不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