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2

“日本制造”被迫瘦身轉型 重振輝煌還需新思維

[ 轉型方向與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索尼為代表,趨于“蘋果化”,強調硬件與內容的融合;另一種以松下、日立為代表,減少對消費電子的投入,將重心轉向新能源、基礎設施等領域 ]

  “日本制造”曾是金字招牌,在全球風光無限,如今它頭上的光環正漸漸褪去。今年2月初,索尼、松下、夏普日本三大電子巨頭發布2011財年預虧公告,索尼彩電業務連續八年虧損,夏普創下成立百年來最大虧損額,松下刷新了日本企業的虧損紀錄。日立、東芝的利潤額也同比下降……這猶如投下一個重磅炸彈,給“日本制造”罩上一層陰影。換帥、業務重組、拓展新領域、部門架構調整、生產方式轉變……日本電子企業正進行“二戰”以來最大的一次調整。不過,專家認為,已經踏上轉型之路的日本企業,如果不采取開放合作的新思維,將很難重拾往昔的輝煌。

收縮、重組與轉型

  “日本電子企業這一輪變革的關鍵詞是收縮、重組和轉型。”帕勒咨詢有限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如此認為。彩電業務是日本電子巨頭虧損的重災區,所以彩電業務“瘦身”是這輪變革的主題之一。作為全球最大等離子生產商的松下,不得不面對等離子全球份額日漸下滑的殘酷現實而縮減產能。去年10月底,松下宣布將三家等離子工廠“三合一”,上海工廠的等離子設備注銷,日本兩家等離子工廠只保留一家。而鼎盛時期,松下在全球擁有五家等離子工廠。松下的液晶工廠也轉產小尺寸非電視用途液晶面板,2012財年非電視用途占比提高到50%;它還擬將一家液晶工廠轉讓給由索尼、日立、東芝合資的中小液晶面板生產公司。原來等離子陣營的另一家企業日立,早已停產等離子屏,并且計劃結束65年彩電生產的歷史,從今年開始將彩電生產業務整體外包出去。索尼今年1月正式退出它自2005年起與三星合資的“S-LCD”液晶面板項目,將手中50%的股份轉讓給三星。索尼立志摘掉彩電業務多年虧損的帽子,甩掉虧損的面板業務已是必然。鑒于全球經濟不景氣及面板供過于求的變化,索尼將2012年彩電全球銷量的目標從三年前設定的4000萬臺,下調至2000萬臺,為此付出500億日元的額外費用。同時,增加彩電整機生產外包的比例,以降低成本,希望彩電業務在2013財年實現扭虧。夏普也宣布暫時停掉50%液晶面板的產能,并增加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生產比重。

一邊在收縮,另一邊在重組。

  “‘重組’就是合并同類項,包括公司內部重組和行業內的重組。”羅清啟說。例如,松下加快了“三社合一”,將松下電器、松下電工、三洋電機的業務進行整合,去年10月將三洋在日本、東南亞的白色家電資產轉讓給海爾,今年4月起停用“三洋”品牌。重組后,松下將突出家庭生活電器、元器件、能源解決方案三大支柱產業,事業部由16個精簡為9個。日立也將旗下業務重組為五個集團,分別是基礎設施集團、信息技術集團、電力系統集團、建設機械集團和高功能材料集團。在日本產業革新機構的主導下,日本電子業的重組正在推進。索尼、日立和東芝將合并中小液晶面板業務,組建“日本顯示器公司”,并加大下一代顯示技術OLED的研發力度。羅清啟說:“外部環境逼迫日本電子企業‘強行瘦身’,并且推動業務轉型,一是轉變經營方式,二是向新領域拓展。”面對中國、韓國企業的競爭,日本企業在日元升值等因素影響下已失去了成本優勢,被迫采取新的經營模式。所以,索尼、日立、東芝、夏普等都提高了彩電外包生產的比例,盡量“輕資產”運營。

兩條道路

  日本電子業轉型力度之大、求變心情之切,被羅清啟喻為“二戰”以來最大一次調整。轉型方向與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索尼為代表,趨于“蘋果化”,強調硬件與內容的融合;另一種以松下、日立為代表,減少對消費電子的投入,將重心轉向新能源、基礎設施等領域。將電子硬件產品、互聯網服務和娛樂內容融合,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體驗,已成為索尼轉型的戰略綱領,而體驗的出口主要是“四屏”——電視、個人電腦、平板電腦和手機。索尼此前已經擁有了前三個屏;今年2月正式完成對“索尼愛立信”的收購,并將之更名為“索尼移動通信”后,讓索尼的“四屏”配齊。目前索尼旗下的網絡服務平臺正在整合,再加上強勁的內容支撐——索尼音樂是全球三大音樂公司之一,擁有1300萬首音樂的版權;索尼旗下的哥倫比亞公司是全球幾大影視公司之一。奧維咨詢平板研究中心副總經理李秋緯認為,索尼與其他競爭對手相比,擁有內容與游戲的強項,轉型沒有問題,未來在消費電子領域仍然會有其優勢,將趨向于蘋果的運營模式。松下是另一條道路。它2018年創業100周年的愿景是成為“電子產業NO.1環境革新企業”,將“環境”提升到所有事業活動的基軸上,并從“綠色生命革新”和“綠色商務革新”兩個方面開展各項措施。為此,松下提出三大思維轉換:從偏重現有事業,向能源新領域轉換;從以日本為中心,向徹底的全球化思維轉換;從單一商品銷售思維,向解決方案系統思維轉換;并開展了上文所述的“三社合一”、三個支柱產業集群的業務重組。其中,“能源設備”將成為松下成長為環境革新企業的引擎,其核心包括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松下致力于拿下鋰離子電池市場份額世界第一的位置,在車載、蓄電池系統等新領域實現非連續增長;太陽能希望2012年做到日本第一,2015年進入全球前三。比松下更早一步尋找消費電子領域之外新天地的日立,已經嘗到了甜頭。盡管凈利潤同比下降,但日立2011財年仍預計盈利2000億日元。這更堅定了日立向基礎設施轉型的決心,它在北京設置亞太區總裁的新職位,搶食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蛋糕”。

呼喚新思維

  翻閱松下和索尼的創業史,讓人心潮澎湃。松下幸之助不足十歲便離家打工,歷經曲折、自強不息、不斷創新,二十多歲便創立松下電器,近50年后的1967年,讓松下成為當時與飛利浦、西門子齊名的全球三大電器制造商。然而,進入移動互聯時代,日本電子企業似乎慢慢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作為“日本隊”領隊的索尼,在蘋果推出iPod后,walkman業務備受打擊;平板電視時代,也未能把握住液晶電視、OLED電視的先發時機。曾經推崇“變化與速度是企業生存之根本”的日本電子巨頭,似乎已經患上了“大企業病”:對市場的反應變得遲鈍,對產業方向判斷失誤……創始人留下的精神財富不知留下了幾成。一位曾在某中日合資企業任高管的業內資深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直言,現在日本電子企業普遍經營狀況不好,它們的轉型是“不轉也得轉”,“像松下正從‘單一產品時代’向‘系統解決方案時代’過渡。而系統解決方案,如果不與所在地企業合作,怎么能辦到?”一個反面教材就是,松下掌握的等離子技術原本不遜色于液晶,部分性能還優于液晶,但是由于松下采取了封閉策略,更多企業扎堆到開放的液晶產業鏈,最終液晶占據了上風。“雖然日本企業仍有核心技術、上游部件的優勢,但是,日本企業不能再單純地依靠技術優勢,正如中國企業也不能再單純地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一樣。”他說,“技術的壟斷與封鎖,已經越來越不奏效。日本企業應該以開放、合作的新思維,參與全球競爭。”

日本經濟余震中艱難前行

經濟:V型反彈或難實現

  在2011年的四個季度里,日本GDP的環比增速分別為-1.8%、-0.3%、1.7%和-0.2%。其中,去年第一、二季度的經濟衰退主要是因供應鏈破壞導致企業產能遭遇毀滅性打擊,而去年第四季度的經濟萎縮則主要歸因于外圍經濟惡化、出口連續放緩。

  數據顯示,去年8月份歐債危機重新發酵,且泰國洪災沖擊日本在泰產能,日本名義出口額從去年9月份的5.6萬億日元上方一路下挫至今年1月份的5.1萬億日元,去年全年,日本名義出口額同比下滑2.7%,并出現2.5萬億日元的貿易逆差,為過去31年來首次。

  所幸的是,日本居民消費未如地震發生后外界想象的那樣陷入長期低迷,且災區重建帶動的較長時期住房重建也在拉動相關產業的增長。日本消費者支出水平在去年第三季度已恢復至地震前水平,消費者信心指數從去年2月份的41.2一度跌至4月份的33.1,隨后順利實現較快反彈,今年3月重新站上40上方。另據野村證券在最新報告中預估,災區房屋重建數目或將達17.4萬套,大于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房屋重建數目13.6萬套,且建設周期在3年左右,這將能刺激日本房屋市場和整體經濟。

  野村證券還預測,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經濟按年率計算將能實現環比增長3.2%,這主要因日本政府在今年上半年的公共項目投資將大幅推開、泰國洪災的影響逐步消退、日本車企產能增加以及受災地區消費的提高。但是自今年下半年,隨著大型公共投資項目的減少,經濟增速或會放緩,預計日本今年全年的經濟增速僅為2%,且前提是下半年外圍經濟環境不會出現明顯惡化。在2013年,隨著外圍經濟的好轉,出口作為經濟增長引擎之一將能幫助日本實現穩定復蘇。但是到2014年,日本經濟將走出重建周期,增長動力或將陷入新的枯竭難題。

  產業:供電緊張仍是大難題

  由于大地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危機,日本政府宣布全國54個核反應堆停運并進行安全檢測,目前僅兩個反應堆恢復運營。這不僅意味著日本政府此前推出的在2030年將核電占總電力供應30%提升至50%的計劃變為泡影,其還將導致日本短期內將更依賴于其它能源進口來填補電力空缺,企業和居民不得不將承擔電價上漲的成本,上漲幅度據日媒的最新預估分別為24%和19%。

  在2011年的夏季用電高峰,日本幾乎實行全民限電計劃,制造業等大型耗電企業甚至采取錯峰用電等措施來避免電廠的供電負荷過重。去年4月至今年1月,日本10家電力公司售電量連續10個月同比下滑,去年全年的售電量整體下滑幅度達3.8%,是自1978年以來最大下滑幅度。隨著今年夏季的臨近,日本電力供應、日企整體產能甚至是整體經濟活動都將重新面臨“大考”。

  另外,為了補充電力缺口,日本不得不增加其它能源的進口量,僅去年全年的液化天然氣進口額便比2010年多出1.3萬億日元。原料需求的增加加上國際原油等價格的上漲直接導致日本去年名義進口額增加12%,成為日本當年出現巨額貿易逆差的另一主要原因。

  據路透社今年2月對日企的問卷調查,71%的企業對日本政府在核泄漏危機之后對核電廠的處理表示不滿,7.6%的企業表示電價上漲將會加速其產業向海外轉移的速度。對此,野村證券認為,由于制造業企業短期內對電力需求缺乏彈性,因此電價的上漲或不會影響日本的整體經濟活動,但是從中長期而言,其將導致日本產業空心化加劇等嚴重后果。

  金融:日元匯率居高難下

  日元升值雖是匯市的長期性話題,但是去年3月大地震之后,這個老話題變得更加尖銳和突出。

  2011年,日本政府在美元對日元匯率的三次階段性低點前后,即3月中旬、8月上旬和10月下旬采取了匯市干預操作來抑制日元的過快升值。但三次匯市干預都難以扭轉日元的升值態勢,這主要是因為作為傳統套息交易貨幣的日元在全球經濟動蕩的背景下充當了避險貨幣的角色,政府短期干預在規模上難以匹敵外匯市場的巨額交易。

  由于日元和日股表現出較大的負相關性,在日元持續走強的去年下半年,東京股市日經225指數基本在9000點下方徘徊,較地震前的10800點水平相差約20%。另外,日元升值削弱了日企的競爭力,索尼、松下和夏普等企業均公布了大幅度的預虧。

  在此背景下,日本央行去年3次“加碼”全面寬松計劃規模,累計增加達20萬億日元至55萬億日元,這還不排除地震后為市場注入的15萬億日元緊急流動性。不過上述措施在市場避險情緒高漲、全球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風險的背景下很難根本抑制日元升值。

  在今年2月,歐債危機高潮回落、全球經濟前景稍顯明朗,日本央行出乎預料再出寬松重拳,除了擴大全面寬松計劃規模10萬億至65萬億日元外,還設定了通脹目標,這使得美元對日元匯率順利脫離低點走出連漲行情,并在3月10日收于82.46日元,是自去年4月以來最高值。但分析人士認為,日元走勢仍受國際經濟氣候的影響。

  財政:老齡化加大長期負擔

  日本政府債務余額占GDP的比重超過200%,但是日本國債市場卻能長期保持相對穩定,這除了歸結于日本國債持有者絕大多數(約93%)為國內投資者外,該國長期保持經常項目盈余和國內居民擁有的龐大金融資產也是主要原因。數據顯示,日本居民現有的金融資產占GDP的比重約為300%,高于政府的債務率。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日本政府可以肆無忌憚地通過發債來籌集災區重建財源。分析人士認為,通過中長期財政整頓計劃和增加稅收等財源來減輕政府債務負擔,才是實現國債市場可持續發展的有力舉措。

  在地震之前,日本政府未償還的長期國債達800萬億日元,約為GDP的180%,如果再加上2011財年第三次補充預算案中的11.6萬億日元新增長債發行,那么這一比例將升至182%。這在國債市場波動,特別是長期收益率提高的情況下,無疑將加大政府的償債壓力。

  在2011年,國際三大評級機構標普、穆迪和惠譽已相繼下調日本主權信用評級,并正在密切關注日本政府能否在提高消費稅率上獲得突破。

  另外,分析人士還認為,日本政府的上述籌資優勢在日本人口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顯得并“不給力”,即整體居民儲蓄率的下滑和金融資產的消耗將使得支撐國債市場的穩定因素變得不那么穩定。據日本政府預計,到2046年日本總人口將降至1億以下,其中,年齡超過60歲的老齡人口將占總人口比例的45%。

日本大地震一周年:業界陰霾尚未散去

作為日本的支柱產業,大地震帶給日系電子產業的陰霾久久無法散去。

2011年年報顯示,日本主流消費電子企業幾乎集體陷入巨虧的泥潭。截至2012年3月31日的財年,索尼預計虧損2213億日元(約合29億美元),已連續第四年虧損;夏普本財年凈虧損達2900億日元(約合38億美元),為公司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年度虧損;松下巨虧7800億日元(約合102億美元),這不僅創下松下年度虧損的紀錄,也創下日本制造業企業的年度虧損新高。財報中,這些電子巨頭無一例外地都將這場世紀巨震、泰國洪災等列為影響的重要因素。“事實上,地震更像是企業自己的說詞。”中國家電營銷委員會副理事長洪仕斌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在他看來,自然災害只是日本電子產業衰退的導火線。他預計,日本電子產業陷入“滯漲期”的局面短期內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帕羅咨詢資深董事羅清啟也認為,大地震并不會把技術震丟,日本電子產業衰退的問題由來已久。如今,日本電子產業漸漸滑向懸崖邊緣,迫使它們不得不進行“二戰”以來最大的一次調整。

巨頭巨虧的背后

曾經傲視全球的日本電子產業,為何如今一片巨虧?有人將之歸咎于“天災”。即將卸任的索尼CEO斯金格直言,如果不是因為遭遇自然災害,索尼2011財年本應實現盈利。而松下方面也表示,去年10月發生的泰國大規模洪災對供應鏈造成了廣泛的影響,加之由于歐洲債務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經濟衰退等原因,銷售額預計將大大減少。而一位剛剛從日本考察回國的業內人士也告訴記者,目前日本災區的重建進展緩慢,但對日本電子產業而言,地震只是一方面,更嚴重的打擊還要數海嘯和泰國洪災。“它們(日本電子企業)位于災區的工廠很快就開始恢復生產,但由于很多日本電子企業的大多數零部件甚至整機的生產設在泰國工廠,洪災使得日本電子制造受損嚴重。”上述人士說。羅清啟則總結,日資企業衰退主要有五大原因:“一是全球經濟大衰退;二是日本大地震的后果繼續發酵;三是泰國洪水沖擊,因為泰國是日本電子企業在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許多零部件產自泰國;四是日元高匯率,削弱了日本產品競爭力;五是韓國和中國電子企業的崛起給日資企業帶來挑戰。”在洪仕斌看來,因循守舊始終是日本電子產業發展最大的敵人。“日本企業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是邁著小步零敲碎打,它們更喜歡維持性創新而非破壞性創新,但現在它們既要面對創新能力極強的美國蘋果以及市場反應速度飛快的韓國三星等競爭對手的沖擊,還要面臨中國市場的陣地戰,起碼從目前來看,日本企業沒有看到太多優勢可言。”洪仕斌說。

重組與外遷

業績下滑的巨大壓力下,重組、外遷成了日本電子企業轉型的關鍵詞。松下將位于日本賓庫縣的第三等離子面板正式實施停產,出售千葉縣的液晶顯示面板廠,還將三洋電機在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的洗衣機、冰箱和其他家用電器業務出售給海爾集團,并計劃向節能方案提供商轉型突圍。持續了56年電視機制造業務的日立公司宣布,將在今年9月前停止在日本本土生產電視機產品,將該業務全部外包給海外代工廠商。在彩電業務連續4年虧損之后,索尼退出了與三星合資的液晶面板合資公司,寄望加大外部采購自由度、增加彩電整機外包比重等,扭轉彩電業務多年虧損的被動局面。在中小液晶面板領域,為了保持對韓國、中國臺灣企業的競爭優勢,索尼、東芝和日立三大電子企業聯合共建一個小尺寸LCD液晶面板合資企業。對產業轉移持相對保守的夏普也改變了對中國市場的投資策略。去年震后,日本夏普株式會社大中華區CEO菅野信行曾透露,夏普將在華投資興建太陽能和LED工廠。羅清啟認為,日系電子企業一系列戰略調整舉動意味著,其寄望于從此前單純的技術研發驅動型企業迅速轉型為依托市場需求的綜合性服務供應商。不過他也表示,無論是產業板塊的逐步剝離還是產業布局的有節奏調整,都無法徹底解決日本家電企業面臨的金融層面匯率波動以及實體層面創新模式落后的尷尬。“日系家電企業戰略調整只能是提供了一種新的商業發展模式,但單純依靠這種模式的變革短期內無法使日本家電業集體扭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