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4

民調成日本渲染“中國威脅”道具

2010-12-24 12:55:57
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作者】任景國(資深評論人)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日本自明治維新至今已經成為一個典型的西化國家,西方的什么東西都是好的,統統都要引進,譬如所謂的“世論調查”(即民意調查)就是其中一個。這本來是反映世情民意的一個晴雨表,是展示所謂民主主義的一個上佳途徑,運用得當自然會成為調整施策的有效手段。然而,西式民主的“世論調查”進入日本就有些“變味”了,它有時變得“煽情”、“暴烈”和十二分的“情緒化”,甚至有時會變成某些強勢集團或強硬勢力操縱世情民意的工具。
  12月18日,日本公布了本年度《內閣府外交世論調查》,該調查是日本政府于10月21日至31日實施的,調查對象為3000人,問卷回收率為65.1%,即有1953人回答了政府設定的問題。其中,特別是與中國有關的兩個數據引起日本傳媒大肆渲染,一個是77.8%的人“厭惡中國”,一個是88.6%的人認為“日中關系不好”。借此,日本喧嚷炒作“是自內閣1978年實施該調查以來的最惡數據”,而且引述外務省的分析說:數據惡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漁船沖撞事件”。
  這原本就是一個慣例的“世論調查”,之所以如此受到內外矚目大概在于它的官方色彩,借助某些反映民意的數據,引起相關方的重視理所應當。但如此偏頗而喧囂的“輿論造勢”,卻令日本難免“心懷叵測”之嫌。
  日本此類調查除了官方,還有大的傳媒勢力和一些相關機構頗多實施,回顧歷年日本各家發表的數據,毫無道理的厭惡、視中國為威脅、由于什么個別原因而不喜歡中國等幾類日本人加起來都超過七八成。本年度中日圍繞釣魚島撞船事件發生的激烈碰撞,的確令相關調查數值有所抬高,但也不至于說是一下子惡化到了什么地步。應該說,在有識之士眼里,這是一個“可預知數據”。
  說可預知,其因又在于日本有某些人、某些勢力一直以來都在拼命編織“中國威脅論”等無數謊言欺騙誤導日本大眾,某些傳媒甚至能讓人嗅到堪比戰前日本軍國主義時代歇斯底里般的反華厭華味道。日本是一個有“抱團情結”的國家,只要有好斗好戰的、充滿武士道精神的狂熱勢力出來“橫行霸道”,一般黎民百姓縱有“良知”也會盡掩其聲。尤其是今年,在日本誰要發表諸如維護良好日中關系之類的言論,就會被扣上“親中媚華賣國”高帽。
  美國著名的人類文化學家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指出:“日本人只有在一種事先計劃好并確定好進退之路的生活方式中才感到安心,對他們來說最大的威脅來自沒有預想的事變。”日本人認為“一切都應該是他們積極希望的,而絕不是他人強加的”。釣魚島撞船事件后的扣人處置,日本一是事先有謀劃,但沒有謀劃周全,二是事后進退又失據,在一個他們認為不合適的時間,迫于中國壓力而放人,沒有達成他們謀劃之目的,日本人舉國上下認為是奇恥大辱,傾憤怒怨恨于中國,這符合本尼迪克特的考察。
  不吃驚,不意外,并不代表不遺憾。數據所反映的日中關系倒退和惡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和大眾傳媒應該對此進行理性反思,而不該火上澆油。我們甚是疑惑:這樣的數據難道日本不清楚它含有非理性、極端情緒化的東西嗎?日本總在刻意渲染這樣一些個負面民調結果能說明什么?那么做就能對緩和兩國關系起到什么良好作用嗎?
  其實,我們不難理解日本大肆喧嚷此類民調結果的用心,說穿了無非一是要通過“打民意牌”向中國施壓;二是要進一步激起國民“抱團厭華仇華”情緒,達到“渾水摸魚”之目的。日本一方面言稱要推動兩國戰略互惠關系發展,一方面又不斷做出有損兩國關系向健康方向發展的舉動,出爾反爾,損人并不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