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6

日本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來源: 學習時報
作者:舒紹福

在經過近幾十年的飛速發展之后,目前東亞許多國家由低收入國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之列,隨之而來很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日本則是個例外,它是國際上公認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之一。總結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

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80年代,日本實現了輕工業重工業第三產業的適時轉換升級,完成了由"貿易立國"到"技術立國"再到"文化立國"的轉變,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了物質文化基礎。根據戰后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和國際環境的變化,日本先后進行了四次大的產業結構調整。1955年后近20年間,日本確立了貿易立國戰略,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主導,并以此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纖維是日本最主要的出口產品。20世紀70年代,日本通用機械、精密儀器、半導體和電力設備在全要素生產率貢獻最大,機械行業在出口中占比大幅上升,其中汽車制造業的迅速崛起帶動了鋼鐵、石化等重工業和化工業的快速發展,機械電子工業逐步成為日本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又進一步加快了日本產業結構調整,重化工業比重明顯下降,逐步提出以電子計算機、宇航等知識密集型產業作為主導性產業發展,并開始加快實施以產業"綠色化"為核心的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經濟結構。尤其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從治理惡性通貨膨脹入手,調整產業結構,開發新能源,開展"企業能耗瘦身"運動,大力開發節能技術、新能源和石油替代技術,并于1974年和1978年提出了"日光計劃"和"月光計劃"。前者是太陽能、煤能、地熱和氫能等新能源開發計劃,后者強化對節能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提高能源轉換效率,回收和利用尚未被利用的能源。同時,成立環境廳,加強環境立法,支持環境保護,明確了促進高能耗產業向節能型產業轉變,以此來突破經濟增長的資源能源制約,減輕環境污染的壓力。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產業結構再次轉向以最終消費為主,在政府推動下,以文化創意為發展方向的第三產業比重迅速提升,服務業成為日本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進會議發表重要報告新文化立國:關于振興文化的幾個重要策略》,提出了21世紀"文化立國"的戰略方針。2001年度日本文化產業總產值約占GDP的18.3%,文化產業已成為僅次于制造業的日本第二支柱產業。

實施"科技立國"戰略培育自主創新能力

由于"加工貿易立國"已經無法滿足日本經濟發展的需要,日本又確立了"技術立國"戰略,并把它作為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基本國策。20世紀90年代,在"拿來主義"、促進技術進步基礎上,日本更加重視基礎性和開拓性研究,進行自主技術創新,并制定"科學技術基本法",進一步提出"技術創造立國"戰略。此后又發展為"科學技術創造立國"戰略,從而迅速實現了科學技術的趕超。
為了解決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加快了培育國內自主創新能力的步伐。日本政府既從國家高度設計了一套培育國內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又從政策措施、平臺建設等,扶植民間研究開發活動,大力支持自主創新平臺的建設,切實提高技術成果的轉化率。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通產省提出"技術立國"的戰略口號,日本科學技術廳也提出了"科學技術立國"的戰略口號,力圖成為世界科學技術大國,這標志著日本技術進步從"模仿時代"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創新階段"。日本政府通過實行稅制優惠措施、補足金與委托費低息融資等政策優惠,加大對企業研發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對民間部門研究開發進行大力扶植。"產官學"結合是日本在工業技術上通過引進、吸收、改良和發展等方式趕超歐美國家的成功模式。同時,日本政府還專門制定法律,促進"創新中心"型科技園區的建立,加快向電子工業時代邁進,并加大培育具有戰略性的高新產業,大力培育自主創新能力。

實施收入倍增計劃構建社會保障體系

在中等收入的發展階段上,導致"中等收入陷阱"的因素很多,但收入分配是其主要因素之一。一些拉美國家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收入差距急劇擴大,社會分化嚴重,與收入分配相關的制度安排不能適應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需要。如巴西和巴拉圭,基尼系數分別為0.59和0.58。而日本之所以能夠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與收入分配普遍比較公平是分不開的。
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經濟進入"蕭條"階段。為了解決過度依賴投資帶動增長、人口紅利即將耗盡、個人消費不足等諸多問題,日本制定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首先,主要通過農地改革,加快水利化、化肥化和機械化進程,提高農產品價格,提高農業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其次,通過確立最低工資,肯定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大小企業之間的分工體系,確立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緊密協調的社會分工合作體制,從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縮小工資差距和提高整個工資水平。再次,通過實施有效的教育政策,調整再分配。基礎教育與中等教育的普及有效地增加了人力資本積累并提高了他們的收入水平。另外,還于1961年、1969年和1977年先后制定了3個全國綜合開發計劃,力圖實現區域之間和城鄉之間的均衡發展。自1960年日本推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以來,增強了市民購買力,刺激了民間投資增加,僅僅經過7年的努力,日本就實現了國民收入翻番,中等收入階層明顯增多。
與此同時,隨著日本向高收入國家的邁進,也吸取了歐美福利制度的經驗,構建了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福利體系。20世紀60年代,日本建立了包括年金、醫療、雇傭、勞災和看護五項社會保險制度。20世紀80年代起又重點實施收入、醫療、教育、居住四項基本保障計劃。在 20世紀80年代的泡沫經濟尚未到來前,日本基本完成了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福利制度建設,并積聚了足以抗衡后來出現的更嚴重、更長時間的經濟衰退的力量。

言而總之,日本之所以能夠較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既緣于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的轉型升級,特別是實現了從"模仿"到自主創新的轉換,也得益于較好地平衡了利益分配,控制了收入差距的擴大,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