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9

資本進軍影視漸成風 金融工具再進化

資本已然嗅到了影視產業中蘊含的商機。

  131.15億元,這是國家廣電總局公布的2011年全國電影總票房。從2006年至2011年,短短五年,票房數字增長了四倍。

  在票房背后,則是各路資本的角逐。而資本的競入,又對有關金融工具的創新提出了要求。

  錢多項目少,這是國內外投資者對電影產業熱情空前高漲的原因之一。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于冬稱:“目前盤旋在電影產業上空至少有幾百億資金,但目前的市場盤子才130億元。”

  然而,上映的電影中究竟有多少能夠盈利?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一組數字:在上映的電影中,只有20%左右是賺錢的,10%打平,剩下的70%都是虧損。

  中影股份副總經理趙海城在接受本報等媒體采訪時表示,因為缺乏理性的分析工具,使得投資者、參與者只能通過“多投幾部”來對沖風險,而無法把握影響一部電影是否能贏利的最關鍵因素。

  趙海城認為:“成本虛高、片酬虛高,很多投資迷信大明星、大成本,而沒有把錢花在刀刃上,這個刀刃就是品質。對行業來說,并不是件好事。”

  在此背景下,中影股份聯合艾億新融資本推出了中國首個電影票房量化分析系統(BRP)。

  “盲目是這個行業發展最大的瓶頸,缺乏理性,產業投融資難以量化,何談深入發展?”趙海城坦言,“目前電影投資缺一盞燈,明明白白投資。整個行業迫切需要有效的精確定量分析手段,尤其是獨立而權威的收入(票房)預測分析系統。”

  據介紹,針對電影投資的參與者,電影票房量化分析系統將使投資人與制片方全面了解電影投資的整體風險敞口,以及影響投資收益的各個因素,從而可以調整各項投入,以控制風險,提高收益穩定性。

  同時,通過BRP系統的應用,也可以使電影項目投資的各參與方更透明地了解風險,一方面為企業管理者、投資人、發行方及政府相關部門投資、監督管理、項目審批及預算審查等決策提供有力依據;另一方面,由于有了對電影資產估值和定價的工具,也使投資方、制片人在與投融資機構(如銀行、風投及私募機構等)進行融資合作時獲得更多的金融支持。

  “有效實現金融資本和電影資產的對接,BRP能幫上忙,但這不是全部。”艾億新融資本投資銀行部影視產業組董事經理劉小平說,這個考題會留給金融機構,而非電影。

  趙海城針對電影票房的歷史數據強調,任何統計歸納出來的數據都會有它的變量部分。不能因為變量部分去否定常量的存在。“BRP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我們要提倡理性,在于我們要把電影投資回到尊重電影這個產品的特性上來。”

 130億大票房藏高隱憂

  2011年,中國電影產業全線提速,131.15億元的票房收入,增幅將近30%;791部的影片數量,增幅超過50%;全國電影銀幕數量達到9200多塊,增幅超過了48%;影院數量達到了2803家,增幅40%。

  然而在這些火熱增長的數字背后,卻是整個電影產業鏈冷熱不均、饑飽不勻的狀況——粗制濫造帶來了投資泡沫,令資本業謹慎對待電影投資;專業化多元化電影人才的缺乏,趕不上電影業發展的速度;海外發行屢屢受阻,票房增長僅限于國內市場;院線大躍進,致使去年全國9000多塊銀幕,僅三分之一盈利。

  彌補產業鏈的缺失,尋找“票房外”收入,打造大電影產業鏈,越來越成為電影業內人士的共識。

  在賀歲檔的圍攻中,中國電影業以131.15億元的票房收入結束了2011年之旅。

  截至1月11日,賀歲檔大片《金陵十三釵》票房超過5.8億,《龍門飛甲》票房超過5.2億。

  回顧2004年,國產電影票房收益只有16億元。“近八九年來,中國電影票房一直以30%的速度高速增長,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102億。2011年超過130億。”星美國際集團副總裁袁鑫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告訴記者。

  然而大躍進式的高速增長、電影產業鏈的不完善,粗制濫造帶來的投資泡沫,專業化多元化電影人才的缺乏,都成為行業高速增長下的潛在風險。

  與2010年《阿凡達》獨攬近14億票房的情形不同,2011年中國電影票房超越上年可謂險中求勝。“從票房收入可以發現,國產影片與進口大片基本是平分秋色。”袁鑫評價。

  2011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1311472萬元,其中,國產影片票房收入703122萬元,進口影片票房收入608350萬元。

  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童剛在1月9日的新聞發布會中透露,2011年全年中國內地生產各類電影總產量達到791部,其中包括故事影片558部、動畫影片24部、紀錄影片26部、科教影片76部、特種影片5部,電影頻道生產供電視播出的數字電影102部;內地電影總票房達到131.15億元,較2010年增長28.93%;國產影片票房為70.31億元,占全年票房總額的53.61%。

  而縱觀2011年全年,票房過億的國產影片有20部。這一成績也是國產電影整體業績最好的一年。《建黨偉業》票房突破4.2億,《金陵十三釵》和《龍門飛甲》票房均突破5億。

  而業內人士認為,最大的贏家是小成本影片《失戀33天》。“這部投資僅890萬的小成本影片,最初我們認為這部影片超過2000萬票房都困難,但它卻收入3.5億。”袁鑫透露。

  盡管票房火爆,但國產影片卻普遍虧損。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公布數據顯示,半數以上國產影片嚴重虧損,投資1.5億的《戰國》總票房還不到8000萬;投資1.5億的《關云長》總票房止步于1.6億;制作費高達2億的《倩女幽魂》總票房也不到1.5億;制作成本1.8億元的《武俠》票房1.7億元。

  北京新影聯的高軍透露,每年國產片,特別是大投資影片普遍虧損。從《戰國》、《關云長》、《武俠》直到國慶檔的《畫壁》、《白蛇傳說》全都在虧損。

  某知名院線負責人盛譽(化名)指出,2011年中國投資拍攝大約800部影片,樂觀估計能夠進入主流院線的不到150部。“八成電影都在賠本。”盛譽一語道破電影業“行情”。

  截至1月11日,《金陵十三釵》的票房尚未突破6億,這意味著,制片方尚未收回成本,更是離10億元的票房目標相去甚遠。

  業內人士指出,商業片粗制濫造和電影專業化、多元化人才的缺乏,致使國產影片虧損接連不斷。

  上述人士還認為,目前在中國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導演只有寥寥幾個,專業化的制作團隊(如3D技術)也并不多,電影的發行與營銷人才也與影片數量的增長不相符合。與此相對應,能夠贏得票房大考最終實現盈利的影片只是其中的少數,大部分國產影片都是虧損的。

PE、VC“加碼”電影投資

  如今,電影業正進入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

  “我預計票房每年30%的增長率不會改變,2012年的影片拍攝計劃也將繼續增加。”星美國際集團副總裁袁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包括銀行、風險投資和基金在內的各路資本反應靈敏,早已快速布局影視行業,希望分享影視業高速增長帶來的利潤。

  但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張亞男認為,盡管相比于2010年披露的4起影視產業投資事件而言,2011年投資數量已經明顯增加,但VC/PE面對影視市場投資仍顯不足。清科研究中心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影視制作與發行行業已經披露的投資事件為9起,其中披露投資金額的投資案例數為8起,投資金額總額達1.36億美元。

  清科研究中心影視行業分析師透露,中國影視制作行業的投資機會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單一影片市場,主要集中在中小投入的影片市場;二是院線市場,尤其是針對二三線城市的院線市場;三是影視器材制作公司;四是處于第二陣營且處于上升期的影視制作、發行公司,比如建銀國際財富管理、開信創投、信中利、漢理資本、清科創投聯合投資的小馬奔騰;新安財富創投、歐方德立投資聯合投資的享弘影視;騰訊產業共贏基金投資的華誼兄弟等。

  張亞男則告訴本報記者,目前,VC/PE面對影視市場投資仍顯不足,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單片市場投資環境不成熟,一方面風險不可控,另一方面電影人對外部資本的熱情及信任度不高,單片資金拆借成風;二是院線投資地域分布仍不均,一線市場日趨飽和,二三線市場仍待孕育;三是中國影視行業市場化程度仍有待開放。

  而廣義的影視文化產業基金投資則更為活躍。據三星(微博)研究院技術產業組首席研究員邱罡則透露,在政策的扶持下,2011年至今,共有15只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設立,總募資規模達381.5億元。其中由財政部、中銀國際、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等聯合發起總規模為200億元的中國文化產業基金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文化產業基金。

  根據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最新統計,北京銀行、交通銀行北京分行、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中國農業銀行四家企業累計發放文化創意產業貸款3233筆,貸款金額319.04億元。其中華誼兄弟等影視制作公司是長期合作對象。

  在影視領域,傳奇影業與華誼兄弟成立合資公司,計劃合拍中國題材的電影作品。好萊塢動畫制作公司夢工廠擬登陸中國上海,5年內投資20億美元。夢工廠將與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東方傳媒(SMG)及其他戰略投資者成立合資公司。合資公司將會與國內影視企業合作拍攝中國題材的動畫片,面向全球發行。

  邱罡認為,隨著文化產業逐步開放,已經對電視制作、電影制作、院線建設等行業進行開放的中國通過合資的方式,將引進外資在文化產業方面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夢工廠進入中國可以帶動中國動畫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幫助國內企業熟悉好萊塢大制作動畫電影流程和營銷流程,從而拓寬消費者群,增強國際競爭力。

  尚普咨詢電子行業分析師指出,中國雖是電影大國,卻不是電影強國,在未來的發展方向上,中國電影產業須提升制作質量和技術手段、加強與好萊塢等領先的電影大公司的合作力度,并融入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作品。

樂視網劉弘:電影票房火熱加大視頻網站投入

  時下熱門大片紛至沓來,而對于投資方而言,要收回成本大頭還是要仰仗票房。在我國,票房占到電影投資收益的九成,而美國非銀幕收入要占到70%以上,是中國電影的7倍。完善電影大產業鏈的發展模式,打破票房“獨大”的局面,積極尋找“票房外”收入,成為電影行業的共識。

  廣告收益、版權出售成為電影產業票房外的兩項重要收益,也直接形成了以兩大業務為生的行業。但影視版權主要采購商樂視(微博)網(300104.SZ)首席運營官劉弘(微博)向記者坦言:“電影票房的火熱直接帶動了網絡影視版權價格的提升,無形中加大了視頻網站的成本投入。”

  奧美公關娛樂行銷總監張迪告訴本報記者:“在美國等電影產業發達的市場,票房、品牌合作、電影版權及衍生品的市場各占盈利的1/3。而在中國,大部分盈利依靠票房。由于中國的盜版業猖獗,因此電影版權和衍生品市場開發不足。”

  大片帶火廣告市場

  在大片的刺激下,映前廣告以及貼片廣告市場快速發展。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而映前廣告市場的增速是互聯網媒體的2~3倍。2010年,影院廣告增速達87%,映前廣告更是以142%的增長幅度占據影院廣告的主體地位。映前廣告不僅發展了一個新的廣告業態,也為影院增強盈利能力,提高投資回報效率提供了多元途徑。

  CTR電影映前廣告監測顯示,截至2011年10月,映前廣告總刊例值達到12億;貼片廣告占比35% ,映前廣告占65%。

  映前廣告是影院或院線與廣告代理公司簽訂合同,廣告招商、洽談等行為都由代理公司運營,原則上是在電影票上標明的放映時間之前播放;貼片廣告則是由制片方與廣告商洽談,一般在票面放映時間之后、龍標出現之前播放。由于貼片、映前廣告的存在給大電影產業增添了一道亮色,讓電影產業不再單純看票房“臉色”。

  植入廣告,也成為眾多電影制作方回收成本的法寶。張迪舉例,2011年的票房冠軍《變形金剛3》內植入了多個品牌廣告,其中包括了聯想、伊利、美特斯邦威和TCL(微博)這樣的中國品牌,導致影片在未上映前已經收回成本。而中國影片中商業合作較好的是馮小剛和徐靜蕾。其中馮小剛的《大腕》、《手機》都是商業合作的典型代表,而徐靜蕾的《杜拉拉升職記》也有多個品牌贊助,使得影片快速收回成本。

  版權收入比例待擴大

  除廣告之外,電影產業還有更重要的一項收益隨票房收入而增加。由于國家對版權保護力度加大,影視版權價格也逐步攀升,這讓不少視頻網站以及電視臺倍感壓力。

  樂視影業公司市場部總經理黃紫燕告訴記者,以票房1億元的一部影片為例,兩年前網絡獨家版權銷售價格約一兩百萬,現在能達到500萬到800萬甚至更高。

  對于版權價格上漲,下游視頻網站褒貶不一,有的認為增加了支出成本,盈利降低;不過也有持肯定態度的。樂視網首席運營官劉弘告訴記者,一些有實力的視頻網站通過版權分銷、收費用戶和廣告增長很好地化解了版權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某種程度上還利于有實力的企業不斷做強做大,起到優勝劣汰的作用。

  事實上,影視版權也是視頻網站的重要資產。樂視網多年來購買了大量影視版權,隨著近年來國家版權保護力度加大,版權價格上升,樂視網嘗到了版權價格上漲帶來的甜頭。樂視網2011年半年報顯示,去年上半年網絡視頻版權分銷收入達到了1.17億元,同比增長約369%。

  不過黃紫燕坦言,目前的電影版權價格還是相對偏低。首先,版權收入還不到電影票房的10%,國外很多影視版權銷售超過電影票房收入,并且國內版權銷售都還是一次性銷售,沒有二次銷售過程;其次,版權銷售渠道太窄,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視頻網站以及央視電影頻道。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電影票房的增長,版權收入逐步提升,將不僅帶動制片公司的收益增加,同樣也會帶動下游視頻網站的發展。

  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沈哲彥告訴記者,電影產業是文化產業中較為重要的細分行業之一,發展潛力較大,預計電影市場的跨越式發展將帶動衍生品產業市場階梯式的增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