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V型反彈或難實現
在2011年的四個季度里,日本GDP的環比增速分別為-1.8%、-0.3%、1.7%和-0.2%。其中,去年第一、二季度的經濟衰退主要是因供應鏈破壞導致企業產能遭遇毀滅性打擊,而去年第四季度的經濟萎縮則主要歸因于外圍經濟惡化、出口連續放緩。
數據顯示,去年8月份歐債危機重新發酵,且泰國洪災沖擊日本在泰產能,日本名義出口額從去年9月份的5.6萬億日元上方一路下挫至今年1月份的5.1萬億日元,去年全年,日本名義出口額同比下滑2.7%,并出現2.5萬億日元的貿易逆差,為過去31年來首次。
所幸的是,日本居民消費未如地震發生后外界想象的那樣陷入長期低迷,且災區重建帶動的較長時期住房重建也在拉動相關產業的增長。日本消費者支出水平在去年第三季度已恢復至地震前水平,消費者信心指數從去年2月份的41.2一度跌至4月份的33.1,隨后順利實現較快反彈,今年3月重新站上40上方。另據野村證券在最新報告中預估,災區房屋重建數目或將達17.4萬套,大于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房屋重建數目13.6萬套,且建設周期在3年左右,這將能刺激日本房屋市場和整體經濟。
野村證券還預測,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經濟按年率計算將能實現環比增長3.2%,這主要因日本政府在今年上半年的公共項目投資將大幅推開、泰國洪災的影響逐步消退、日本車企產能增加以及受災地區消費的提高。但是自今年下半年,隨著大型公共投資項目的減少,經濟增速或會放緩,預計日本今年全年的經濟增速僅為2%,且前提是下半年外圍經濟環境不會出現明顯惡化。在2013年,隨著外圍經濟的好轉,出口作為經濟增長引擎之一將能幫助日本實現穩定復蘇。但是到2014年,日本經濟將走出重建周期,增長動力或將陷入新的枯竭難題。
產業:供電緊張仍是大難題
由于大地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危機,日本政府宣布全國54個核反應堆停運并進行安全檢測,目前僅兩個反應堆恢復運營。這不僅意味著日本政府此前推出的在2030年將核電占總電力供應30%提升至50%的計劃變為泡影,其還將導致日本短期內將更依賴于其它能源進口來填補電力空缺,企業和居民不得不將承擔電價上漲的成本,上漲幅度據日媒的最新預估分別為24%和19%。
在2011年的夏季用電高峰,日本幾乎實行全民限電計劃,制造業等大型耗電企業甚至采取錯峰用電等措施來避免電廠的供電負荷過重。去年4月至今年1月,日本10家電力公司售電量連續10個月同比下滑,去年全年的售電量整體下滑幅度達3.8%,是自1978年以來最大下滑幅度。隨著今年夏季的臨近,日本電力供應、日企整體產能甚至是整體經濟活動都將重新面臨“大考”。
另外,為了補充電力缺口,日本不得不增加其它能源的進口量,僅去年全年的液化天然氣進口額便比2010年多出1.3萬億日元。原料需求的增加加上國際原油等價格的上漲直接導致日本去年名義進口額增加12%,成為日本當年出現巨額貿易逆差的另一主要原因。
據路透社今年2月對日企的問卷調查,71%的企業對日本政府在核泄漏危機之后對核電廠的處理表示不滿,7.6%的企業表示電價上漲將會加速其產業向海外轉移的速度。對此,野村證券認為,由于制造業企業短期內對電力需求缺乏彈性,因此電價的上漲或不會影響日本的整體經濟活動,但是從中長期而言,其將導致日本產業空心化加劇等嚴重后果。
金融:日元匯率居高難下
日元升值雖是匯市的長期性話題,但是去年3月大地震之后,這個老話題變得更加尖銳和突出。
2011年,日本政府在美元對日元匯率的三次階段性低點前后,即3月中旬、8月上旬和10月下旬采取了匯市干預操作來抑制日元的過快升值。但三次匯市干預都難以扭轉日元的升值態勢,這主要是因為作為傳統套息交易貨幣的日元在全球經濟動蕩的背景下充當了避險貨幣的角色,政府短期干預在規模上難以匹敵外匯市場的巨額交易。
由于日元和日股表現出較大的負相關性,在日元持續走強的去年下半年,東京股市日經225指數基本在9000點下方徘徊,較地震前的10800點水平相差約20%。另外,日元升值削弱了日企的競爭力,索尼、松下和夏普等企業均公布了大幅度的預虧。
在此背景下,日本央行去年3次“加碼”全面寬松計劃規模,累計增加達20萬億日元至55萬億日元,這還不排除地震后為市場注入的15萬億日元緊急流動性。不過上述措施在市場避險情緒高漲、全球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風險的背景下很難根本抑制日元升值。
在今年2月,歐債危機高潮回落、全球經濟前景稍顯明朗,日本央行出乎預料再出寬松重拳,除了擴大全面寬松計劃規模10萬億至65萬億日元外,還設定了通脹目標,這使得美元對日元匯率順利脫離低點走出連漲行情,并在3月10日收于82.46日元,是自去年4月以來最高值。但分析人士認為,日元走勢仍受國際經濟氣候的影響。
財政:老齡化加大長期負擔
日本政府債務余額占GDP的比重超過200%,但是日本國債市場卻能長期保持相對穩定,這除了歸結于日本國債持有者絕大多數(約93%)為國內投資者外,該國長期保持經常項目盈余和國內居民擁有的龐大金融資產也是主要原因。數據顯示,日本居民現有的金融資產占GDP的比重約為300%,高于政府的債務率。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日本政府可以肆無忌憚地通過發債來籌集災區重建財源。分析人士認為,通過中長期財政整頓計劃和增加稅收等財源來減輕政府債務負擔,才是實現國債市場可持續發展的有力舉措。
在地震之前,日本政府未償還的長期國債達800萬億日元,約為GDP的180%,如果再加上2011財年第三次補充預算案中的11.6萬億日元新增長債發行,那么這一比例將升至182%。這在國債市場波動,特別是長期收益率提高的情況下,無疑將加大政府的償債壓力。
在2011年,國際三大評級機構標普、穆迪和惠譽已相繼下調日本主權信用評級,并正在密切關注日本政府能否在提高消費稅率上獲得突破。
另外,分析人士還認為,日本政府的上述籌資優勢在日本人口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顯得并“不給力”,即整體居民儲蓄率的下滑和金融資產的消耗將使得支撐國債市場的穩定因素變得不那么穩定。據日本政府預計,到2046年日本總人口將降至1億以下,其中,年齡超過60歲的老齡人口將占總人口比例的45%。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